脾胃論
- 资料大王PDF
-
2 次阅读
-
1 次下载
-
2024-10-23 23:34:19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作者簡介
李杲(1180年-1251年),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後世多稱為李東垣。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開創了補土派。由於李東垣
生活於北方,所以被譽為北醫。自幼喜愛醫藥,拜張元素為師。李認為
人體內在元氣充足,則疾病無以發生,而元氣充足與否,關健在於脾胃
是否健旺,他在所著的《脾胃論》中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當
時中原戰亂,人民生活動盪,三餐不得溫飽,以致百病叢生。親創「補
中益氣湯」、「龍膽瀉肝湯」等名方。張景岳認為李氏「相火為元氣之
賊」一說是錯誤的,應當改為「相火為元氣之本」。
序
屬性: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
熱,感則害人六腑,謂 水谷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
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溼氣,感則害人皮膚筋 脈,必從足始者也。
《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
乃 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
矣。往者,遭壬辰之變,五 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
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后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 食勞倦傷一論,而
后知世醫之誤。學朮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
且 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叮嚀之。上發二書之微,
下祛千載之惑,此書果行 ,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
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卷上
脾胃虛實傳變論
五臟別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
故瀉而不藏 ,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
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 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
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 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
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陰陽應 象大論云:谷
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
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
胃之所生也 ,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經脈別論云:食氣入
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
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
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飲
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
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又
云:陰之所 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本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而
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 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
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 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 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非肝......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