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1-12 21:43:40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申赋渔,作家、记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阴》《一
个一个人》《阿尔萨斯的一年》等。先后在《天津日报》《杭州日报》
《福州日报》《扬子晚报》《石家庄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导
演有《龙的重生》(中法合拍)《不哭》《寻梦总统府》等纪录片。曾
任南京日报驻法国记者。现为南京日报“申赋渔工作室”主持人。
望不见的乡愁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经就在屋前屋后。
那时的日子直接、新鲜,带着手心的温暖。
那时的人们以情相待,用心相处。
■长江流到苏北高港的时候,拐了一个大弯。从这个弯向东伸出一
条小河,沿河长着一排很老的银杏树。银杏树领着人们向东20多公里,
便到了长着更多银杏树的申村。人们称我们这里为银杏之乡。
■600年之前,一位名叫申良三的,从苏州阊门来到这里,看中了这
块沙土洼地,就此落脚。到了1970年,良三公的第十七代子孙,也就是
我诞生时,申村已是有着好几万人的大村。谁也没想到,我和我的同时
代人注定要看着这个村子衰亡。
■2001年,离家十多年的我,回到申村,第一次看到一座大门紧锁
的颓圮的屋子。这是纸扎匠的家。他的坟就在屋后,院子的门被一把锈
锁锁着,青瓦的屋顶上长满了杂草。此后,每隔几年,都会看到一座被
抛弃的,正在荒废着的老屋。
■多年在外,对他乡的熟悉胜过故乡的我,忽然感到彻骨的悲凉。
我所熟悉的一代人,一个个凋零。这个村庄,很快就将不复存在了。儿
时乱跑的旷野,一半已经砌了厂房。当新城镇的钢筋水泥延伸到这里,
过去的一切,那个存在了600多年的申村,可能就像不复存在的海市蜃
楼吧。
■在申村的时候,那些不复存在的匠人们的脸,一次次地出现,一
次次地把我拉回到那个已经消失了的年代。
■这些匠人们,都是我所熟悉的。都曾是日日相见。每一个人都知
根知底。他们来了,又走了。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他们原先是从古至
今,代代延续的一环。这个环,到今天,就断了。他们不在了,我的故
乡也就真正没有了。我将真正成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儿。
■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
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