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考论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9-23 21:38:01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第一卷
第1章 “荆公体”
第2章 《明妃曲》考论
第3章 “一鸟不鸣山更幽”
第4章 王安石的诗论与文论
第5章 本经术以论文
第6章 诗者,法度之所在也
第7章 论王安石的咏物诗
第二卷
第8章 论王安石咏史诗的艺术
第9章 王安石著述考
第10章 王安石诗文系年补证
第11章 王安石江宁讲学考述(1)
第12章 王安石江宁讲学考述(2)
第13章 王安石使辽再考
第14章 王安石与曾巩交疏辨——从王、曾生平交游看二人之
交疏
第15章 熙宁元年王、曾政见的冲突与分歧
第16章 学术志趣之差异与性格因素之影响
第1章 “荆公体”
一般认为,“荆公体”是针对王安石后期的诗歌风格而言。它的诗歌
载体主要是以绝句为主,艺术风格上则寓悲壮于闲淡,雅丽精绝,脱去
流俗,锻炼精巧等等。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王安石的诗艺发展、政治
生涯、晚年心态、思想转变等等方面追溯“荆公体”形成的原因。一些流
行的文学史著作也接受了他们的论断,如“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系列中
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便说:“后期
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
时诗坛上享有盛誉。……从宋人的这些言论来看,人们称王诗为‘王荆
公体’,主要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宋代文学
史》上册第220页说:“王安石写诗学杜甫、韩愈,晚年又参以王维,转
益多师,融化前人,形成自名一家的‘王荆公体’。其诗以思理见长,新
意迭出。”
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考论“荆公体”小考对
此,笔者以为,这或多或少难免望文生义之嫌。其实,所谓的“(王)
荆公体”也好,“介甫体”也罢,它们最初指称的都并不是王安石后期的
诗歌风格,其载体也不是他晚期的绝句或古体,更遑论代表王安石诗歌
创作的高峰了。它指的仅仅是集句创作。对此,就笔者管见,宋人似乎
是并无异词的。而集句创作,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游戏之举,并无很大文
学价值的。后人之所以对“荆公体”发生误读,除了望文生义外,还由于
受到了传统诗论的影响所致。以下笔者将对“荆公体”的内涵略加考辨。
在讨论“荆公体”时,研究者们大都是从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
开始的。严羽在“王荆公体”下自注道:“公绝句最髙,其得意处髙出
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在此,严羽并没有说明“王荆公
体”的内涵,也并没有点明“王荆公体”便是指王安石的绝句,而仅仅是
罗列出这一诗体而已。有学者以为“王荆公体”一词首出严羽,这实在是
一个大大的误会。因为早在北宋后期,江西诗派中的洪刍便已经提
及“荆公体”了。《老圃集》卷上“七言古”中有《戏用“荆公体”呈黄张二
君》一诗,全文为:金华牧羊儿,稳坐思......
评论
发表评论